伊莉討論區

標題: 敦煌近郊(雅丹魔鬼城、漢長城、玉門關、陽關) [打印本頁]

作者: yukr    時間: 2015-8-8 11:51 PM     標題: 敦煌近郊(雅丹魔鬼城、漢長城、玉門關、陽關)

本帖最後由 yukr 於 2015-8-11 11:40 PM 編輯

  今天的計畫是和別人併團搭車,進行敦煌一日遊走的是敦煌近郊:雅丹魔鬼城、漢長城、玉門關、陽關

  一早就有廂型車來接,我們不敢怠慢,很早就睜著矇矓的睡眼掙扎著起床,準時到樓下與車子會合,6點34分出發。沒有想到,開來開去,居然在7點9分又繞回敦煌飯店,為什麼呢?只因為這個小旅遊團裡有幾位貪睡遲起的旅客,我們先去接了別人,又得繞回來等這批人,就這樣白耗了半個多小時,才終於把人等齊,得以出發。


一、雅丹魔鬼城


[attach]110076625[/attach]

[attach]110076617[/attach]

[attach]110076619[/attach]

[attach]110076631[/attach]

[attach]110076627[/attach]

[attach]110076635[/attach]


  第一站是雅丹魔鬼城,正式的名字應該是「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敦煌市西北約108公里處,玉門關西北約100公里處。


[attach]110076636[/attach]

[attach]110076637[/attach]

[attach]110076634[/attach]


  這個地質公園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至2公里,規模之大,形態之奇,都屬罕見。據說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所以人們俗稱它為「魔鬼城」。

  這個地方舉目望去,不是沙塵,就是石頭,按理說沒什麼特別好看的,不過它的看點就在「風化」,長期的地殼運動、風沙侵蝕,各種大自然的力量所塑造而成,形象生動,維妙維肖,堪稱鬼斧神工。整座「城」的感覺,就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為這裡的地形造成特有的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息。

  土丘原本也許是毫無特色的,但大自然千百年來的風力作用,讓它們出現凹凸俯仰的地形,低的有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十幾米到幾百米不等,成一種古樸蒼老的意味,天高地闊,巨石無言,在開闊的地貌、無垠的藍天、呼嘯無阻的千里長風裡,一座座土丘嶙峋千姿,傲然兀立於天地之間,人在這廣闊無垠的視野裡,自覺渺小無比,只有低首臣服。

  這,就是西域獨有的大漠風情了。

  如果喜歡王家衛早年的電影《東邪西毒》的話,對這樣的大漠風情,會很喜歡的。(據說那部電影的拍攝地點是陝西榆林的紅石峽,劇組原是為了那裡的桃花林去的,可是去的時候,桃花已謝,導演只能在一片沙漠中開始了拍攝。沒想到正是那長風獵獵、莽莽平沙的大漠風情,把電影拍得異常唯美,情調也特別蒼涼悠遠。)


[attach]110076632[/attach]

[attach]110076633[/attach]


  另外,據說這裡有許多石頭被形容為「石頭巧克力糖」,內有磁石,指南針在此不起作用,我沒有帶指南針,難以求證。

  但是,整體來說,我對人文和歷史還是比較感興趣,這裡沒有人文上的特徵、遺跡,我就不是太感興趣,隨意地遊覽、拍照,行程感覺很鬆、很悠閒,在11點21分時離開。



二、漢長城遺址


[attach]110076840[/attach]


  第二站是漢長城遺址,在1229分時抵達。

  漢長城的遺址在敦煌玉門關以西5公里處的戈壁灘上,始建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年),止於太初四年(前10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比明長城要早1500多年。漢長城在甘肅境內全長1000餘公里,建造的目的既有軍事防禦之需,同時也為古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安全保障,成為關內外各民族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敦煌的漢長城,最早建築於敦煌郡設置初期,匈奴是漢代北方的大患,為防禦匈奴,漢武帝重修並新建長城,西起大宛,東至黑龍江北岸,規模浩大。魏晉時繼續有修建。這一段長城從敦煌和安西交界的北湖起,沿疏勒河南,向西經黨河入匯處的東泉,到哈拉卓爾、河倉城、玉門關、後坑子、吐火洛、彎腰墩一帶,全長150公里。

  但在歲月的流逝中,隨著風雨流沙的破壞,部分長城早已塌毀,甚至夷為平地。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這一段長城,人跡罕至,保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米,頂寬1米,是中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attach]110076833[/attach]

[attach]110076834[/attach]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長城不是用磚塊、石頭壘堆的,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起沙土夯牆,並夾雜紅柳、胡楊、蘆葦和羅布麻等物,以粘接固絡,堅固異常,這是古人智慧的產物。

  就現存的形體上看,它實在不高大,和下午看到的玉門關也相差甚遠,但對古人來說,它是漢代河西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意義重大。

  而對我們來說,它歷經了兩千多年風雨剝蝕的洗禮,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中,兀然獨立於塞外,冷冷看著喧囂的歷史煙塵起而復落。相較於大陸各地早已毀於戰火、動亂而又屢次重建的各種「新造古蹟」,尤其是「解放後」為了觀光而重建的假古蹟,它的意義完全不同。它的身上,全是貨真價實的時光痕跡,光是這一點,已足以讓人動容起敬。

  我不是那麼喜歡余秋雨的文字,但他有些意思還不錯,可以引生一些聯想。他曾經說:「廢墟是古代派往現代的使節,經過歷君王的挑剔和篩選。廢墟是祖輩曾經發動過的壯舉,會聚著當時當地的力量和精粹。」通過廢墟,我們才能清楚看見往古先哲的足跡、看見曾經有過的人類力量,讓人引發對歷史解讀的想望和企盼。他所說: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廢墟才能上升為寓言。

  這走過兩千多年的「漢長城」,確實已成廢墟。但以它驚人的歲月痕跡,無言地展示著千年風霜,蓄引著後人的無邊沉思。誠然,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天地悠悠,獨立其間,足以令人愴然涕下。但古人穿越千年,留了幾個腳印在現代,真真實實,如假包換。徘徊其間,彷彿與古人睹面相遇,無言對視心頭有些莫名的讚嘆和感懷騰起、盤旋,如悶雷隱隱,久久不散。

  這也許就是廢墟的力量吧


[attach]110076838[/attach]

[attach]110076839[/attach]


  記得我第一次到大陸,最想看的就是長城。第一次看到的長城,是北京的八達嶺,然後看的是居庸關,開闊的地景可稱天下無雙,不過,這些重修過的城牆,已缺乏足夠的歷史感,遠不如野長城來得真實。後來到西安去,帶著自幼對長安城的憧憬,滿腦子全是漢唐威儀,結果到了當地一看,實在太新了,一點都不像漢唐遺物。一問才知道,現在看到的「長安城」,所有的建築物全是明代的,連鐘樓、鼓樓都是。所謂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闋」,只有在傍晚時,看著夕陽斜暉照在那城垛上,稍微想像一番而已,就像余秋雨說的「趨時者只想以今滅古」,所謂大漢盛唐的遺風,早已被刷洗得乾乾淨淨,啥也沒有了。

  只有眼前的這貨真價實的「漢長城」,默然佇立。

  我想到王維的詩句裡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知何故,帶給我一種時間靜止的冷寂感。炊煙上騰,只能裊裊而上,不該是直的,但在無邊的空闊裡,直入蒼天,竟覺得是天際一線,整個天地間,唯一地、孤獨地存在。當年的漢長城上,邊關將士所見也是如此的吧?莽莽黃沙,煙塵隱隱,狼煙起處,金戈鐵馬折盡,而硝煙沉寂時,折戟沉沙,在漫漫的歲月裡,是無言的悲壯,無盡的蒼涼。

  漢長城的峰燧旁邊有報警時用以點燃烽火的積薪垛15堆,最大的長2米,高1.3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結為化石。據說,在漢長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價值不菲的漢簡,不過,這都是回來以後再查到的資料,在旅遊的當下,自然都是看不到的。

  我當天的記錄是:12點37分時離開。


三、玉門關


[attach]110076867[/attach]


  12點50分,抵達玉門關。

  從時間記錄上可以看出,漢長城和玉門關的距離相當近。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區西北九十公里處的戈壁灘上,自漢魏以來就是通往西域的主要門戶,也是邊防上的重要關隘、絲綢之路的必經關口,出了玉門關便是人煙絕跡的大漠。相傳古代西域諸國的美玉經此關輸入中原,因此得名「玉門關」。

  如今我們來到此地,還可以見到玉門關的城垣遺址,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整,其建築結構為黃膠土夯築,西北兩牆各有一門,因牆土剝落形狀象土洞,北門下部現已堵塞。現殘存面積630多平方米,城牆東西長24.5,南北寬26.4。城牆高10。城內東南角有一人馬通道,人馬可以上到城牆頂部。周圍現存營壘、炮臺、古塔之類遺跡


[attach]110076864[/attach]

[attach]110076866[/attach]

[attach]110076863[/attach]

[attach]110076868[/attach]

[attach]110076873[/attach]


  眼前的城垣遺址,就兀立在一片荒涼的黃沙之中,舉目所及,四望無際,真是「天蒼蒼,野茫茫」,但此地既沒有連山遍野的草原,更沒有低頭吃草的牛羊,只是一片荒涼。加上此地乾旱缺水,可以想見物質條件的匱乏,想見當年在此戍守邊關的將士,長年駐守此地,心中不知是何等莽蒼雄渾的意緒。我的心頭湧起了王之渙的〈出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親臨此地,才真正明白,遠上白雲的黃河,純屬詩人的想像。

  此地如此偏遠,黃河根本是望不到的,即使是遠處連綿不絕的「萬仞山」,在極度遼闊的平野之中,其實也顯不出它的高大來。所有的「高大」,都被這片蒼茫平野消化盡了。倒是「一片孤城」寫得極好,人們所築的城堡碉樓,再怎麼樣雄偉威嚴,在這莽莽黃沙之中,人和碉堡,都只能是極度渺小單薄的存在。遠處傳來的羌笛處處,即或悠揚動聽,想必也無限滄桑。聽著異族的蒼莽之聲,想望故園所在之地,那自幼習見的春風,吹遍了中原大地,卻似乎永遠吹不到此地來。詩人代將士立言,心中的怨與不怨,都在這幾句裡道盡了。

  李白的胸襟又自不同,「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唐人絕句,意境高遠,雖然只是這麼幾句,詩中意境卻在心裡反覆迴蕩,站在玉門關前憑弔懷想,在雖在烈日照射之下,還是不免意興遄飛,無限懷想。

  敦煌研究院的官網說:「由玉門關城堡西北瞭望,漢長城烽燧遺址如龍遊瀚海,沙山戈壁一望無際,可領略到漢唐西塞的壯麗景觀和大漠戈壁的寬闊無垠。不過一望無際寬闊無垠,其實不是我們這種小小的心靈所能承受,在那極開闊的空間感裡,對比出人的渺小單薄不知何故,並不覺得豪壯,反覺得有點悲傷如〈赤壁賦〉的洞簫客所說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極廣漠的空間裡,很自然地聯想到無盡的時間長流,意識到人居其間,何其渺小與短暫,不免會覺得「哀吾生之須臾」,只好「託遺響於悲風」了。


[attach]110076865[/attach]

[attach]110076872[/attach]


四、陽關

[attach]110076921[/attach]


  1313分離開玉門關。

  14點整抵達陽關,我們就在陽關吃午飯。

與我們同車的夥伴們,分成了兩桌,各自叫菜,我們倆則自備乾糧,就坐在餐廳門口吃,只跟餐廳要了熱水來泡茶。我發現,這位小馬師傅的服務態度真的很好,不但隨時會親切打招呼,我到大廳要水時,他也主動幫我找熱水壺、倒水,讓我對敦煌人的印象又加了幾分。

  吃完午餐,就進陽關。

  陽關始建於漢代,是古代絲陸南道上的重要關隘,和玉門關同為出入西域的主要門戶。遺址位於現在敦煌市區西南76公里處。如今的陽關重新建造了仿古的建築,布置成漢代邊城的模樣,好讓遊人想像當年陽關的風光。建築蓋到這個地步不能說不用心。只是,畢竟新了一些整體看起來,還是略顯單薄

  但它有個好處,裡面有博物館的陳列,還有用心講解的解說員,可以把陽關的相關史料整個瀏覽一遍,還有很多古物圖片對照,我覺得可以算是精采充實的


[attach]110076920[/attach] 

[attach]110076922[/attach] 

[attach]110076919[/attach] 

[attach]110076926[/attach]


  我們穿過仿古的「陽關都尉府」,來到漢代殘留的烽火台

  據說當年是陽關瞭望之處,有「陽關耳目」之稱。


[attach]110076964[/attach] 

[attach]110076963[/attach] 

[attach]110076960[/attach]


  從烽火台轉過身來,可以看到幾匹無精打采的馬匹,彷彿真的來到古代邊陲的送別時空,很有臨場的真實感。


[attach]110076925[/attach]

[attach]110076923[/attach]


  王維的詩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見客舍青青、臨別依依的場景,更重要的是從此地跨出去,就再也看不到祖國風情,塞外的萬里平沙、風煙處處和各種艱難挑戰,只能獨自承受、獨自領略了。古人真是含蓄,那無盡的不捨之情,就都含蓄地收攏在一杯酒裡,奉上祝福和想念。盛唐之風是如此,若來北宋看柳永的詞作,那就撕肝裂膽、聲淚俱下了,遊子是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州催發,酒醒處,已是楊柳岸、曉風殘月。回頭想想,王維的東西,似乎溫存渾厚得多。

  

五、逛敦煌夜市


  18點30分回到敦煌飯店。妻買了一瓶「和其正」,4元,我覺得被貴到,而且老板娘態度不佳,所以我又帶著「貪小便宜非賺回來不可」的心態,跑回昨天那家「敦煌超市」,一口氣買了四瓶「王老吉」(因為它一瓶3.5元)。另外加買四升的農夫山泉,10元。(事實證明我的衝動是愚蠢的,明天一早上飛機,我買那麼多水哪喝得完?真是笨死了。)   

  由於天色暗得慢,似乎總不會急著吃晚餐,20點20分才出去吃,又是正宗川味,30元,很便宜。香菇油菜、紅燒茄子、青椒土豆絲加紅蘿蔔絲,便宜又好吃。到敦煌夜市的「天賜良玉」買了2大2小的石片,分別殺到40元、25元,真是物多種又價廉。

  妻突然很有覺悟地說:「應該要買有代表性的,就像東方維納斯那樣的,讓人家一看就知道這是敦煌的。」

  她有點後悔昨天亂買,喜歡什麼買什麼,淨買「飛天」了,其實應該要多買有代表性的才對。但天賜良玉的東方維納斯顏色太亮,所以又回到昨天那個攤位,補買兩個小的東方維納斯,滿載而歸。

  最後回到昨天那個水果攤買硬地瓜,老板一眼就認出是我:

  「還沒回去呀?」

  「您為啥認得我?」我有點狐疑順便開他一個玩笑:「我長得很奇怪嗎?」

  老板很鄭重認真的回答:

  「喔,不不不……,因為我沒看過客人雙手抱塑料袋的,這是一個特點,所以認出來了。」

  其實在大陸劇〈士兵突擊〉裡面,主角許三多從合作社裡出來就是這個模樣。和他另一位英姿勃發的同袍成才比起來,他看起來實在蠢透了,我的樣子大概真的跟許三多差不多哈哈!


---分隔線---


【個人心得】


  晚上和妻聊了此行的感受。

  我們走的是反絲路,從新疆的烏魯木齊一路走回來敦煌是從西域進入中原的最後一站這趟旅程中讓我們最喜歡的,顯然是敦煌。

  我們對敦煌的印象都非常好,這兒有聞名天下的莫高窟,有極富特色的石版畫,有乾淨溫馨的小鎮風情。當地的人都很友善,態度和藹斯文,敦煌飯店的服務員態度也滿好的。在街上遇到的大叔大嬸,也都很可親。相較於新疆烏魯木齊、吐魯番,這裏的整個城市感覺很悠閒,也很乾淨。還時常看到路上有工作人員在掃地。

  敦煌比較像一個小鎮,不像大城市那樣擁擠、緊張早餐店的小包子很好,晚上出來買水果,那是不用說的甜。來到這裡,我們一直不斷地在吃瓜。一兩天之內,我們已吃了四個哈密瓜,這兒的哈密瓜叫作「硬地瓜」,昨天今天各買一個,都是「麵甜」(發音是如此,當地人也說是吃麵的麵,但回來以後一查網路,發現也有人寫成綿甜不知哪個才正確),和新疆瓜的「脆甜」頗不相同,真是甜到會嗆人。


  最後一天的「敦煌近郊」之旅,雖說跟別人一起拼團,心裡有點忐忑,不過,整體的規畫還是滿好的,一般來說,拼團不如自己走,不過,今天西線這一路,包車拼團還是對的,因為它位於敦煌近郊,如果要自己叫車的話路實在不大好走,我們拼的團用的是九人座的休旅車車況不錯,一天的行程下來身體還是輕鬆的要是坐小轎車可能就沒這麼舒服了。隨行的小馬師傅給人的印象尤其好,從一大早見面,就親切地招呼,在景點等待時都很有耐心,不會急急催逼,還會下車幫忙開門,我們到陽關沒吃飯,還熱心幫我找熱水。

  這是在敦煌的最後一站,可以說都是無可取代的景點,像漢長城玉門關、陽關這樣的地方,對於學習文史的人來說,會很有感覺。從小在書本上讀到的玉門關、陽關、漢長城,這種唐詩、歷史課本中才有的,只能在遙望想像中存在的地方,如今它真真實實出現在眼前,站在「春風不度」的所在,想見「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回來以後看了《文茜世界週報》,介紹了「玉門」,卻頗覺感傷。

  「玉門」因為在1939年在祁連山下的玉門老君廟挖出油井,可以說是一夕暴富,但油盡礦稀,資源枯竭,如今已成鬼城。電視上,鏡頭把街景掃了一遍,看著那已經殘破不堪的新興城市,如今舉目所及,簡直是鬼氣森森,心裡有說不出的傷感。這種小城,因利而興,也因利而敗,它的興廢起落實在太快速了。

  無常的力量太大,人類渺小的力量委實有限,正因如此,穿越漫長的歷史時空留下來的東西,顯得更加震撼人心。不管是漢長城,還是玉門關,那廢墟般的存在,卻比新建的陽關城,要有吸引力得多。那極可能是李白、杜甫、王維親自看過、撫觸過的存在,意義完全不同。

  原來,這就是時光的滋味啊。


作者: 975f    時間: 2015-8-9 01:12 PM

這樣的行程還是得深入慢慢體會, 6月也去了敦煌, 但沒去陽關, 玉門關, 留下點遺憾.
作者: 莊帥哥    時間: 2015-8-20 11:56 PM

這裡很多地方需要一點想像力才能遙想當年之盛景   不過現在看來還是有點不勝唏噓的感慨
作者: jamesbond_8833    時間: 2016-9-29 05:55 PM

哈哈哈~~原來陽關的那兩匹馬一直都在,我是三年前去的敦煌,
我在敦煌深度自由行共待了10天.敦煌是個好地方充滿了濃濃的歷史韻味
在面對敦煌的古蹟真的會讓人有面對古人的感覺,並感慨時光流逝之快
敦煌讓我第一次感到什麼叫蕭瑟
雅丹地貌也讓我驚嘆不已,覺得人類好渺小
不可不題的是敦煌人善良以及這個鎮真的很乾淨,在中國多年的我最喜歡的城市沒有之一,遠勝過北京上海深圳
作者: Cattery    時間: 2016-12-8 05:42 AM

以前看學美术的同學拍的照片, 很向往去敦煌.
感受下歷史的滄桑感.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01.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